產業鏈資訊,公司發展動態,產品更新動態
發布日期:2022-05-26 16:55:12
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“三農”工作將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在農村地區大力開展。期間,國家召開的諸多會議指出要不斷加強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,拓寬農業產業鏈融資來源渠道,充分發揮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。
目前,我國農業生產已開始邁向規模化,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(生產大戶、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、農業企業)規模的日益壯大,將需要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源支持。但長期以來,我國三農領域的金融發展相對滯后,自2014年起,我國三農金融缺口就已超過3萬億元,國內“三農”金融仍有萬億的缺口亟待解決。且由于農業經營主體一般具有自身實力較弱、信用等級偏低、缺乏抵押擔保物、資本市場進入困難等問題,導致“融資難、融資貴”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。
農業產業弱質性是“根源”
農業是先天的弱質性產業,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、抗風險能力差,加之農產品市場結構處于完全競爭狀態,極易受到自然風險、市場風險以及政策風險的影響。同時,廣大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大部分仍從事基礎產品的粗加工,經濟附加值較低,導致其收入不穩定,難以獲得有效貸款和及時償還貸款。總體來看,農業產業弱質性導致農業生產者、投資者“偏農離農”,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、阻礙了鄉村振興的步伐。
抵押擔保不足是“瓶頸”
現階段,由于我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缺乏完善的評估、抵押、登記、交易體系和統一的市場,致使農村的“沉睡資產”——土地和宅基地無法被有效利用;同時,缺乏有效的農村產權處置制度,在貸款對象不能償還貸款時,其土地和宅基地尚無有效的處置途徑和依據。農戶貸款難,難在抵押擔保難落實,這一問題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攔路虎。
涉農保險缺位是“硬傷”
我國農業保險品種有限,保障程度較低。同時,農戶保險意識不強,尤其是經營規模越小、受教育程度越低,保險意識就越弱。在缺乏農業保險及保障程度較低的情況下,農戶所承擔的自然風險、家庭成員疾病等意外風險極易轉嫁為信用風險,這進一步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支農意愿。
信息不對稱是“掣肘”
金融機構現行的信貸制度是伴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而逐步建立的,其運作方式、操作流程、準入條件、貸前調查、貸后管理等都具有較強的城市特征。而農戶的生產方式與工商企業不同,其資金需求往往具有“散、小、急”以及季節性強的特點,由于缺少規范的財務報表和系統的交易記錄,金融機構很難獲得其真實的經營狀況。同時,農戶也難以及時、有效地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信息、優惠政策。由于信息不對稱,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,更加深了金融要素支農中的被動、缺位“痛點”。
農業產業鏈金融的推進方法
建立農業全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